面肌抽搐
面肌抽搐,是以一側面肌抽搐樣收縮為特點。發病可在任何年齡,兒童也可發病,但以中年婦女為多。特發性病例多見,或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暫時或永久性后遺癥。其常見臨床表現為原發性面肌抽搐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較多。病起時,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抽搐,逐漸緩慢地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
- 目錄
-
1.面肌抽搐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面肌抽搐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面肌抽搐有哪些典型癥狀
4.面肌抽搐應該如何預防
5.面肌抽搐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面肌抽搐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面肌抽搐的常規方法
1.面肌抽搐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面肌痙攣的發病原因不明,面肌痙攣的異常神經沖動可能是面神經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的結果。這些刺激可能來自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動脈硬化性擴張或動脈瘤的壓迫。1967年Jannette提出面神經根部受到微血管壓迫是面肌痙攣的主要原因,若將微血管牽開,可使面肌痙攣解除。小腦后下動脈或其分支的壓迫占60%,小腦前下動脈及椎動脈分支的壓迫各占20%~30%。其他原因不到1%,如小腦腦橋角腫瘤、炎癥、面神經炎后脫髓鞘變性、靜脈壓迫等引起。
多數面肌痙攣病人為小腦腦橋角部血管壓迫所致的觀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異常動脈血管壓迫都在面神經根部5mm以內,面神經因反復受動脈搏動刺激,導致神經纖維受壓,受壓部位的髓鞘發生萎縮變性,傳出、傳入神經纖維的動作電流發生短路現象。跨神經元退變,中樞失去對興奮的整合功能,當電興奮疊加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一種爆發式下傳,引起面肌痙攣。壓迫血管常見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后下動脈、多根血管襻狀(復合性)、椎動脈、無名動脈及靜脈。
2.面肌抽搐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面肌痙攣為緩慢進展,逐漸加重,一般不會自愈,如不給予治療,部分病人于病程晚期出現患側面肌麻痹而抽搐停止。對面肌痙攣病人施行微血管減壓術可有部分出現聽力下降、面癱及腦脊液漏等并發癥。
3.面肌抽搐有哪些典型癥狀
面肌抽搐是指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作性無痛性收縮,首發癥狀常從下瞼眼輪匝肌的輕微顫搐開始,逐漸向上擴展至全部眼輪匝肌進而向下半部面肌擴展,尤以口角抽搐較多。嚴重者整個面肌及同側頸闊肌均可發生痙攣,眼輪匝肌嚴重痙攣時使眼不能睜開從而影響行走和工作,并可伴輕度無力和肌萎縮。精神緊張、疲勞、自主運動時加劇,睡眠時消失。面肌抽搐不伴疼痛,面肌隨意性收縮在非面肌抽搐時一般不受影響。
4.面肌抽搐應該如何預防
面肌抽搐如不給予治療,一般不會自然好轉,面肌抽搐逐漸發作頻繁,持續時間延長,嚴重影響病人的心身健康。部分病人數年后可出現患側面肌麻痹。
1、面肌抽搐病程長,反復發作易影響日常生活,因而病人易產生焦慮緊張、自卑等心理。要鼓勵病人保持樂觀的態度,消除緊張不良情緒樹立治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情緒,避免精神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誘發。
4、積極尋找病因,確定手術或藥物治療方案。
5.面肌抽搐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面肌抽搐患者應常規進行腦電圖,肌電圖檢查,必要時還應進行乳突,顱骨X線攝片,頭顱CT及MRI檢查,以排除乳突及顱骨疾患。可選擇腦電圖、SPECT掃描和PET掃描。顱內占位性病變可通過頭顱X線攝片、腦CT和MRI檢查進行定位及定性診斷;腦血管病變可選擇腦血管功能檢測儀、經顱多普勒以及造影(氣腦、腦室腦血管造影)。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比較清楚地顯示面神經周圍血管異常擴張或增生,使我們了解面神經的受壓情況,故此方法為目前面肌抽搐病因診斷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體感誘發電位、腦干誘發電位(聽覺、視覺誘發電位)對腦神經及肌肉病變的定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6.面肌抽搐病人的飲食宜忌
飲食清淡富于營養,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復的情況,比如說,海鮮、雞肉、狗肉等。與此同時,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應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藥、烏龜、香菇、蘋果、獼猴桃、無花果、沙丁魚、蜂蜜、牛奶、豬肝等等,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7.西醫治療面肌抽搐的常規方法
面肌抽搐的治療首先選用藥物治療,但是由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目前微血管減壓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面神經分支的肉毒素注射治療也較常用。
1、藥物治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巴氯芬及各種鎮靜安定類藥物,如苯巴比妥等,對少數病人可減輕癥狀。與三叉神經痛不同,這些藥物對面肌痙攣的療效不佳。
2、理療或針灸:應用鈣離子透入療法或平流電刺激,可減輕癥狀,不能根治。
3、微血管減壓術:適應證有藥物、針灸、理療等治療無效者;CT和MRI不能除外繼發性面肌抽搐;排除Bell面肌麻痹或面神經外傷后的面肌痙攣。